【学士论文】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及其现实意义(论文选题)
导读:生产力和序言方面的论文怎么写。此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及其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供大学生们写作这类毕业论文参考阅读,希望文章中某参考论文格式会对你的论文写作能有帮助。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650500)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马克思用精准而简明的语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完整地进行讲述,它是世世代代想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人们都不能不研读的经典论述.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做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这些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必须坚持并将长期坚持下去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唯物史观;唯物论;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1-0084-03
收稿日期:2014-09-01
在进行了十五年的潜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并阅读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后,马克思终于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学说原理,并在1858年11月到1859年1月期间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部分.这本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要阶段.并且他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这成了后来人们透彻、准确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依据.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在这篇文章里对唯物史观所做的经典表述,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
一、《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释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一开始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我们描述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段话也被认为是马克思本人对唯物史观的完整的经典阐述.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序言》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各个范畴都进行了最基本的描述,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确立的基础.
1。涉及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几个基本范畴,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等等.范畴是最一般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以及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他在《序言》里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这一论断阐明了生产关系的含义,即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它具有客观性并且必须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和最终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接下来,马克思在《序言》里描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结构,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基础,是因为它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的过程和领域,就像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社会全部有机体的“血肉”都是竖立在这个“骨骼”之上的.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这一重要论断说明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由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最后,社会形态的更替由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生产方式演化更替的历史.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在《序言》里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它的相对独立性,有它独特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从理论上看,马克思首次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宣告唯心史观的破产,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为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社会革命
1。社会基本矛盾引起革命
马克思在《序言》里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适合产生的矛盾会导致社会革命.
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生产关系同时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简言之就是,当它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当它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最初由基本适合,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为了基本不适合,只有改变生产关系,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又达到适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就是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和前进,最终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走向高级.
经济基础属于一个社会的骨骼系统,它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属于一个社会的血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观点、社会思想、制度、设施与组织的复杂体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是一个保护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它通过暴力和宣传来对社会生活进行
控制,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它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社会发展中其他矛盾的变化发展都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为了适应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平稳有序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顺利解决也会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只有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同时又改变原有的上层建筑,才能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和序言参考论文格式
2。“两个绝不会”的科学思想
马克思在《序言》里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这两个必然思想所表明的是,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有它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革命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是由于某个历史人物或者某个历史事件偶然促成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只有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旧的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生产力参考论文格式 | 大学生适用: | 院校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1471 | 写作解决问题: | 撰写参考论文格式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学士论文任务书 | 职称论文适用: | 中级职称论文网,职称论文评审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生产力专业参考论文格式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标题 |
(三)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从而使得不同的社会形态从根本上区分开来.社会形态又具体包括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意识形
本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原创地址:http://www.5156chinese.cn/shuoshilunwen/40767.html
态,它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同类社会形态基本上能发现共同的本质,细细考究下来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次,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的发展总轨迹上具有普遍的相同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人类总体历史进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但是不同的国家或者民族的社会发展又有它本民族的自己的特点,具有特殊性.二、《序言》中唯物史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序言》中高度概括了唯物史观,它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直到现在,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仍然不能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方面是我们需要改进和提高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会有巨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大家普遍接受认可的正确的价值观,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也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使得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须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由生产关系决定,同时生产关系也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发展.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这是目前我国的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目前总体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就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总之我国目前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决定了政府改革的必要性并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了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并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进行改革,对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改革或者调整,才能为先进生产力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的变革,不断推动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包括推进经济基础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基本是适合的,只是在某些环节和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稍微不适合的状况.这些次要的、非基本的方面的不适合,时间久了也会严重影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不适合只有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来加以解决,用新的体制来代替旧的体制,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揭示了唯物史观,这一历史性的阐述对当今社会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它都是被人们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法宝.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也为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无论多久,它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真理的光辉终将闪烁.
[ 参考文献 ]
1、宗教、秩序与隐喻:读《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摘要]中国的宗教与仪式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近代以来涌现的大批西方汉学家们致力于对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某些片段进行细致、长期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解释中国人的信仰和实践。由美国汉学家武雅士
2、秩序之下的国家——评卡西尔《国家的神话》[摘要]《国家的神话》一书是卡西尔晚年的作品,他在书中揭示了现代政治的神话色彩,考察了极权主义的生成方式。在卡西尔看来,早期的神话和语言反映了人类最早的直观性认知方式,世界笼罩在人神共居的神话秩序中。
3、亲属关系、平等与阶序——比较视野下的性别区分和价值本文探讨路易·杜蒙相关亲属称谓中的意识形态和性别区分的著作中的平等观。文章对路易·杜蒙相关亲属关系的研究做了重新梳理,分析了其关于印度南部亲属称谓及婚姻,卡斯特社会中的姻亲和血亲的价值对比,以
本篇文章阅读概述:这篇生产力和序言论文归纳了怎么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和论文标准格式模版规范以及学士生产力论文轻松撰写技巧有助于学生们阅读参考提高写作水平。